一块用了几十年的红肥皂,突然被点名含致癌物,评论区瞬间炸出两千条恐慌。
老上海人家几乎人手一块的红盒子,成分表里躺着的CAS85-83-6,被翻译成苏丹红Ⅳ。

消息一出,洗手池边的它立刻成了烫手山芋。
查了一下国际化学品安全卡,这个编号对应的确实是溶剂红24,俗称苏丹红Ⅳ。
2005年英国食品标准局把它列为禁用染料,中国也在同年禁止其用于食品。
但关键点在于:肥皂不是食品,也不是化妆品,它归日化用品管。
再翻国家药监局2015版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,苏丹红Ⅰ到Ⅳ确实被禁止添加在化妆品中。

但肥皂在监管分类里属于“皂类”,执行的是QB/T2485标准,和化妆品是两本账。
就像酒精能消毒也能调酒,用途不同,标准就不同。
上海药皂旗舰店的客服回应很直接:产品符合标准。
这句话的潜台词是——现行法规允许肥皂里用溶剂红24。
就像牙膏里可以含氟,但含氟饮料肯定不行。
线下超市转了一圈,发现新款上海药皂已经把成分改成“着色剂”。

这种模糊写法其实更聪明,既避免了专业名词吓退顾客,又留足了配方调整空间。
毕竟消费者要的是一块能杀菌的香皂,不是化学公开课。
2005年苏丹红事件后,全球食品行业花了十年重建信任。
现在轮到日化行业面对同样的考题:当致癌物标签贴在日用品上,解释标准差异远不如直接换配方来得有效。

真正该警惕的,是那些把工业染料偷偷加进食品的人。
加拿大pc预测至于洗手池边的红肥皂,如果还在纠结要不要扔,可以看看包装背面的执行标准——只要印着QB/T2485,它就还在安全线内。